信息查询:
| 会员登录 | 站点地图 | 联系我们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 首页> 绿色普惠动态
协会概况
中央财经大学施懿宸:ESG并非假大空,要和公司业务发展相结合
2023-10-08 来源:易碳家 浏览次数:173

ESG热度高涨,披露ESG报告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多。不过,部分企业依然只将ESG视作品牌营销工作的一部分,务虚居多,务实不足。

"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,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对ESG的认知还不到位、能力不够,很难做到長期规划,无法将ESG与企业主营业务融合一起。"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、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,企业推动ESG业务,要与主营业务融合发展。

ESG ,即指环境(Environmental)、社会(Social)和治理(Governance)。与财务指标不同,ESG能有效地衡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,帮助投资者预判公司长期价值。ESG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视作企业的"第二张财报"。

ESG在中国起步较晚,仍面临诸多问题制约。施懿宸认为,推动ESG发展首先要明确一套行之有效的统一标准和评价体系。当下,全球较有影响力的ESG评价体系包括明晟、汤森路透、富时罗素、道琼斯等,每家指标各有差异,侧重不同,仍未出现行业认可的、统一遵循的行业分类标准。

企业披露的ESG报告,质量参差不齐,泥沙俱下。施懿宸认为,ESG发展要自上而下推动。除了监管部门,各大行业协会也扮演重要角色。"ESG在不同行业存在重大性议题的差异,不可能让监管部门针对所有的细分行业制定具体标准,这些差异化指标要行业协会推动制定。"施懿宸还指出,企业要积极主动参与细分行业的标准制定,将之形成模板,再对外推广。

施懿宸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、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

"ESG不只是成本,更是投资"

时代周报: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,2022年,逾1700家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了ESG报告,占比约为34%。这个比例依然不高。

施懿宸:比例不高反映很多企业还是把ESG视作一项成本投入。实际上,ESG不只成本,更是一项投资,回报在未来。

时代周报:如何理解"回报在未来"?

施懿宸:如果企业只是把ESG当做成本投入,而不是一项有回报的未来投资,动力必然不足。他们大概率只是将ESG当做满足监管或投资人的被动之举。

对企业而言,把ESG当做一项投资,未来必然会有回报。举个例子,上海一家房企比较早就转型布局了绿色建筑,即使目前市场表现情况欠佳,它依然活得很好。这家企业有前瞻性思考,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,把运营战略、业务模式等和ESG做了前置关联和战略布局。

把ESG当做未来的一项投资,要和企业的远期发展战略相结合,把营收、产品等指标和ESG挂钩,为未来的竞争力做长远规划和布局。

时代周报:但也有些企业开展ESG务虚较多,没有落到实处。

施懿宸:是这样。这可能是企业管理层的认知还不到位所导致,这些企业多是为了生存或避免负面舆论而开展ESG业务。它们往往把ESG业务设置在公关部门或投资者关系部门,而不是董秘办或成立专门部门来做。

ESG没有与公司业务挂钩,就难落到实处。这也体现了有些企业管理能力不足,无法将ESG与业务有机结合,真正落到管理流程。究其根本,还是这家企业和高质量发展相去甚远。

例如一些有色冶金、化工等领域的企业,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碳排放要求,如果不尽快转型,高污染风险会越来越大,很难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时代周报:ESG能为企业带来哪些实质的好处?

施懿宸:主要是四个方面:其一是满足监管要求,国家已从监管层面,即证监会开始自上而下推动ESG发展。其二是有助于市值管理,ESG能帮助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,提升上市公司市值。其三是有助于对外融资,比如绿色信贷有政策优惠,而在评价ESG中环境社会风险一栏有准入门槛,但是很多企业不知道该怎么做,就拿不到政府给的绿色信贷。最后是供应链管理,供应链在全球重构时,国内只要是全球供应链里,必然需要ESG,否则可能订单会受到影响。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过程中,ESG一定是不可或缺的,而且是竞争力。

"ESG必须自上而下推动"

时代周报:有些企业只是把ESG视作"面子工程",监管部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?

施懿宸:监管部门正自上而下地推动ESG发展,给企业适当压力。

诸如现在国资委会给企业做评估,起到了自上而下推动的效果。另外可以将ESG的表现纳入到政府采购的评价体系中,如果效果不好,则政府采购环节会有问题,进而倒逼企业将ESG真正落到实处。

同时,证监会如果强制企业披露ESG,就像每年的财报一样,那么企业做ESG就成了必选项。ESG报告造假就如同财报造假一样,如此一来,企业就会深入思考ESG会带给企业什么,如何才能做好ESG。

除了给压力,监管层也可以利用一些行政手段给予鼓励,例如税收优惠、政策补贴等,激励企业加大ESG投入。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有优惠,绿债又可以让银行充担抵押物。这些都是鼓励措施。

时代周报:据你观察和研究,哪些企业推动ESG效果较好?

施懿宸:央企的效果更好。

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,央企ESG报告披露率在近四年保持稳定增长,2021年后披露率明显提升。截至2023年7月底,A股450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,有347家披露ESG报告,披露率高达80.70%。A股地方国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共计929家,已披露ESG报告的有478家,占比51.45%。央企的ESG报告披露方面要优于地方国企。

还有一种企业做得比较好,将主营业务与ESG紧密相连。举例来说,这些企业可以发行绿色债券,融资成本较低,这对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来讲非常珍贵,有助于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。

时代周报:你一直倡导要自上而下推动ESG发展。这是出于什么考虑?

施懿宸:ESG一定是自上而下推动,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,都是这样。

2022年3月,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,目的是研究提出推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建议。在社会责任局的推动下,央企ESG披露工作做得比较到位,预计今年全部央企都会做ESG相关信息披露。这是自上而下推动的较为典型的案例。

从企业微观层面来说,只有企业高层接受ESG的理念,有足够的认知,才可以推动企业ESG的发展。

时代周报:ESG在中国还处于发展初期,缺乏统一的信披、评级等标准。中国有必要建立本土化的ESG评价标准么?

施懿宸:不只是中国应该建立本土化的ESG标准,所有新兴市场都有必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ESG评价标准。原因在于,目前的ESG标准都是由发达国家制定,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水平本来就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,ESG评价标准必然不同。

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,具体包括17个新发展目标,第一个目标就是"消除贫穷"。过去中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,脱贫攻坚成效显著,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。

非洲国家还存在贫困现象,欧美国家也早就消除了贫困。国家发展程度不同,自然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。所以,中国也必须要有自己本土化的评价标准,来适应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和阶段。

时代周报:ESG在中国发展还处于早期,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。你有何建言?

施懿宸:中国对于ESG的标准确实有些分散。

以我接触过的一家央企为例,这家企业是财政部下属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。它的ESG业务要听从证监会、国资委、财政部等多个部门的意见。

不同的监管部门,对ESG有不同要求和指标。与此同时,国际对于ESG的评价还有一套专门的体系。头部央企来要想进入全球市场,也要满足国际标准。这家央企的ESG报告就比较难制作,一份报告很难满足如此多的要求。

从远期看,中国的ESG标准一定会统一。不过,我认为目前还是要遵循"先发展、再收拢"的原则,将众多标准兼容并蓄,再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本土的标准。